信阳航空职业学院

心闻速递 当前位置: 首页 > 心闻速递

“逃课”公开课引共鸣,师生共话成长感悟

时间:2025-08-25 10:48:10 来源:本站编辑 作者:本站编辑 阅读:

2025年8月21日晚7点,我校组织师生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参与的方式,共同收看“‘逃课’这点心事儿”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。

课程结束后,师生们反响热烈,纷纷分享自己的深刻感悟与收获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心声吧!

汽车工程学院

最近,我参加了一场“逃课”这点心事儿心理健康公开课,课程通过情景剧展示“逃课”场景,解析背后心理动因,让我收获颇丰。

在学习过程中,我深刻认识到逃课并非简单的逃避行为,而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有的同学因为学习压力大、对课程缺乏兴趣,便选择逃课来短暂逃避;有的同学是被外界诱惑吸引,无法专注于学业。这些心理因素,让我反思起自己的学习状态。

我意识到,想要解决逃课问题,关键在于调整心态和改变学习方法。我们要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,主动与老师、同学交流,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。同时,培养自律能力也十分重要,明确学习目标,合理规划时间,提高自我管理能力。

这次公开课对我帮助很大,让我明白了逃课背后的心理奥秘,也让我懂得如何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挑战。我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,合理安排时间,努力提升自己。

新能源汽车技术2401班 心理委员 张鸿亮.jpg

新能源汽车技术2401班心理委员 张鸿亮

人工智能学院

参加“逃课这点心事儿”公开课后,我对逃课问题有了新认识。在公开课上,多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经验。有人提到,学生逃课的原因复杂多样,有的是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,觉得枯燥乏味;有的是因为学业压力过大,想逃避繁重的学习任务;还有的是受到外界诱惑,比如沉迷于游戏、兼职工作等。

针对这些问题,大家也提出了不少应对策略。例如,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,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,像运用多媒体教学、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;学校要优化课程设置,合理安排学业负担,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;同时,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管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。

逃课不是一件小事,它关乎我们的成长和未来。希望同学们都能从我的经历和这次公开课中吸取教训,珍惜学习时光,认真对待每一堂课,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,为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。

物联网应用技术2401 杨苏行.jpg

物联网应用技术2401班 杨苏行

应急管理学院

参与“逃课”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后,我对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有了新认识。原来逃课并非单纯的“叛逆”,可能是学业压力下的逃避,也可能是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的消极应对,甚至是社交焦虑的外在表现。

老师通过案例分析让我们明白,逃课像一面镜子,照见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:或许是渴望被关注,或许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。真正的成长不是强迫自己“不逃课”,而是学会直面这些心事——和老师沟通学业困惑,主动调整学习状态,或通过合理方式释放压力。

这堂课教会我,与其用逃避掩饰心事,不如勇敢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。正视内心的声音,才能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,让每一次课堂都成为滋养成长的土壤。

应急救援技术2401 心理委员 杨程扬.jpg

应急救援技术2401班心理委员 杨程扬

乘务学院

“‘逃课’这点心事儿” 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围绕学生逃课现象展开深入剖析,为大家揭开逃课背后的心理密码。

课程指出,逃课并非单纯的违纪行为,往往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:有的同学因对课程缺乏兴趣,产生抵触心理;有的则是因社交焦虑,害怕在课堂上被关注;还有的是源于对自我管理的无力,陷入拖延的恶性循环。

公开课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,引导学生正视逃课背后的情绪需求,比如对归属感的渴望、对压力的逃避等。同时,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,如主动与老师沟通调整学习节奏、借助时间管理工具提升自控力、通过社团活动增强校园融入感等。

最后,课程强调,面对逃课念头时,学会自我觉察和积极求助才是关键,这不仅能改善学习状态,更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。

空中乘务2302  团支书 王海畅.jpg

空中乘务2302班团支书 王海畅

商学院

观看“‘逃课’这点心事儿”主题公开课,让我对逃课行为有了全新认知。此前我以为逃课只是 “不想上课”的简单选择,课程却用情景剧揭开背后的心理真相 —— 可能是对复杂知识的焦虑,或是对课堂氛围的不适应。

这让我反思自身:曾因担心跟不上专业课节奏萌生逃课念头,如今明白逃避只会加剧压力。课程教会我,要主动觉察心理状态,比如焦虑时找同学梳理知识点,而非用逃课回避问题。

今后我会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业困难,珍惜课堂时光,遇到心理困惑及时向老师或心理委员求助,在调整心态中提升学习效率。

电子商务2303班 心理委员 武思影.jpg

电子商务2303班心理委员 武思影

航空工程学院

观看了以《沉溺》《迷茫》《挣脱》三个情景剧展示逃课场景的课程,我深受触动。

情景剧里,逃课学生的种种表现真实得仿佛就在身边。沉溺游戏逃避课堂、因学业迷茫而选择逃离、被外界诱惑迷失方向,这些场景让我看到了逃课行为背后复杂多样的心理动因,有逃避压力的怯懦,有缺乏目标的彷徨,还有抵制不住诱惑的失守。

师生对话、共同支招的环节,则像一盏明灯,为迷茫者指引方向。老师耐心引导,同学们积极献策,让我明白遇到问题不能一味逃避。我们应积极觉察自身内心,勇敢剖析问题根源。

这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,成长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与困境,但只有直面它们,才能破茧成蝶。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,我会时刻警醒自己,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,坚定目标,勇敢前行,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,向着阳光茁壮成长。

应用电子技术2401班班长 彭熙博.jpg

应用电子技术2401班班长  彭熙博

信息技术学院

线上心理健康公开课上,《沉溺》《迷茫》《挣脱》三个情景剧像三面镜子,照出了逃课背后的复杂心绪。《沉溺》里因高考失利而灰心,以“逃课”躲避现实;《迷茫》中过度放纵自己而失去面对未来的勇气;《挣脱》里渴望独立却与父母的碰撞愈演愈烈,“逃课”成了他争取自由的无声抗议。

直播中,课程通过师生对话解析:有人用逃课对抗焦虑,有人因缺乏目标迷失,还有人渴望独立。原来逃课是内心的“求救信号”。

这堂直播课让我明白,逃避解决不了问题。遇到困境时,不如勇敢觉察内心需求,像剧中最终选择沟通的同学那样,主动求助、积极面对,才能真正向阳成长。

计算机应用技术2403班心理委员 刘进 

五年一贯制学院

作为高校教师,我完整观看了这堂“逃课”主题公开课。课程以情景对话层层揭示:逃课背后常是压力逃避、目标空档与归属缺失。我学到“情绪日记—小步目标—同伴支持”三步法,深感课堂管理不仅是纪律,更是心理支持。日后我将课前情绪签到、课中小组对话、课后学业—心理双反馈,把“逃”转为“找”;同时联动辅导员、家长与校心理中心,共建支持网络。我相信,当学生被看见、被接住,缺席就会变成重新登场的契机,教学也因此更柔软、更有温度,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才真正发生。

五年一贯制学院学工干事  王云龙

心理中心

参与本次“‘逃课’这点心事儿”主题心理公开课,我既深切感受到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直击痛点的精准价值,也对内容传递的教育理念有了深刻共鸣。

课程通过《沉溺》《迷茫》《挣脱》三个情景剧,精准捕捉到逃课行为背后的逃避型心理、目标缺失感等典型困境。它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为切入点,将抽象的心理动因转化为可感知的情境呈现,这种“以情动人、以理服人”的设计,既规避了生硬说教,又能让学生在共情中实现自我观照——这恰恰彰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温度与深度。

同时,课程采用师生对话、集体献策的互动形式,在弱化说教感的同时,引导学生正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——无论是对课程的不适应,还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。这种心理疏导与行为引导相结合的模式,为我们开展针对性教育提供了生动范本,也提醒着我们:面对逃课现象,不应仅停留在批评层面,更要搭建信任的沟通桥梁,助力学生觉察内心矛盾,学会以积极姿态应对压力。

后续工作中,我将延续这种“理解先行”的理念,持续关注学生心理需求,通过更贴近学生的活动形式,引导他们主动觉察、正视困惑,筑牢心理健康防线,助力其在成长中实现自我调适与突破。

18838750713.jpg

心理中心宣传教育科副科长  李维丽

图文来源:各二级学院   心理中心

来源: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  编辑|李维丽  初审|韩芳  终审|田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