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来,“把小时候的自己再养一遍”很火。买份想吃的零食,捡起放下的兴趣……
这些看似“孩子气”的事,实则是大学生们探索自我、滋养内心的真实渴望。有人称之为“补偿”,有人视之为“救赎”。而从心理学看,这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关照内心、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。
当然,“重养”的核心,是把成长的主动权,从过去的环境交回你自己的手里。这并非否定过去,而是为了更有力量地走向未来。
具体来说,主要有这几个原因:
1.修复过去的“伤”,轻装上阵
过去的一些经历,可能在我们心里留下了不安全感或低价值感。“重养”就像给内心做个“复位”,帮你卸下不必要的心理负担,让你走得更轻松。
2.把“被动”成长,变成“主动”选择
我们很多习惯和想法,其实是小时候被环境塑造的。现在,你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,可以主动筛选,甚至重建一套更适合自己的“操作系统”。
3.满足那些“未完成”的期待
小时候想买的书、想学的乐器、想去的地方,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实现。现在,你可以亲手去满足它们,这不仅是补偿,更是在告诉你自己:“你的愿望很重要。”
4.培养一个更强大的“内在盟友”
一个被好好爱过、接纳过的“内在小孩”,会成为你最坚定的支持者。当外界质疑你时,你内心会有一个稳定的声音说:“没关系,我相信你。”
简单来说,“重养”自己,就是:
•把“别人告诉我怎么做”→变成“我知道自己要什么”
•把“我不够好”的自我怀疑→变成“我可以,我值得”的自我肯定
这个过程,会让你从一个被过去定义的人,成长为一个能主动创造未来的人。希望这个解释能让你更有动力。
“重养自己”可能带来的双面影响。任何深刻的内在改变,都像一枚硬币,有正反两面。了解它们,能让你在旅程中更有准备,更从容。
1.情绪更稳定,内心更强大
你会学会更好地处理焦虑、愤怒和悲伤,不再被情绪牵着走,抗压能力自然就上去了。
2.关系更健康
当你能好好爱自己,就不再过度依赖或讨好他人。你会建立起更平等、更有边界感的人际关系。
3.更清晰的自我认知
你会逐渐弄明白“我是谁”“我真正想要什么”,做选择时不再迷茫,更有方向感。
4.更强的行动力
当内在的“批评家”被“支持者”取代,你会更愿意尝试新事物,更敢于为自己的目标迈出第一步。
1.情绪的“回溯”与不适
在面对和修复旧伤时,你可能会暂时感到更难过、更脆弱。这是正常的“排毒”过程,是必经之路。
2.与旧有环境的“摩擦”
你的改变(比如设立边界、拒绝无效社交)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了“旧你”的人感到不适应,甚至产生冲突。
3.对“完美”的追求
有时,我们可能会陷入“我必须把自己养得完美”的新压力中。记住,“重养”是为了接纳,而不是制造新的苛责。
4. 可能被误解
在旁人看来,你的自我关怀和边界感,有时可能会被误读为“自私”或“矫情”。
简单来说,“重养自己”就是:
•把“被动承受”→变成“主动选择”
•把“讨好外界”→变成“忠于内心”
了解了这些双面影响,能帮助你更理性地看待过程中的起伏。
大学是“重养”的黄金时期。你有了相对的自由和独立的空间,可以主动选择如何对待自己。
1.看见与接纳:与内在小孩对话
•核心:停止自我批判,先承认和看见自己的感受。
•具体做法:当你感到焦虑或难过时,试着对自己说:“我看到你现在很难过/很害怕,这是很正常的。”
•关键:先接纳情绪,再谈解决问题。
2.满足与补偿:填补童年需求
•核心:主动满足小时候未被满足的、合理的需求。
•具体做法:
①安全:给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窝,备上常用药。
②陪伴:约上好友定期小聚,或者养一盆绿植。
③探索:尝试一个一直想学的爱好,报个感兴趣的社团。
④肯定:完成一件小事后,认真地夸夸自己。
3.设界与保护:做自己的“好家长”
•核心:学会对消耗你的人和事说“不”,保护好自己的精力。
•具体做法:
①对他人:面对不情愿的聚会,可以说“这次不太方便,下次约!”②对自己:设定固定的“无手机”学习和休息时间。
4.仪式与记录:见证成长轨迹
核心:用仪式感为新的、健康的习惯“盖章”,让它更容易坚持。
•具体做法:
①成功日记:每天记下3件做得好的小事。
②“成年礼”:完成一个小目标后,给自己一个小奖励。
③情绪清单:当情绪低落时,写下“我需要的是…”,然后去满足它。从一个“微行动”开始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。
“重养”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。当你把那个曾经受伤、害怕的小孩安抚好,你会发现,那个充满力量、好奇、勇敢的你,也被一起唤醒了。
来源: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编辑:李维丽 初审:韩芳 终审:田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