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一早八的闹钟一响
你是挣扎着从被窝里爬出来
还是对着镜子里的自己
发出灵魂拷问:
我是谁?
我在哪?
我为什么要上学?
别慌
你不是一个人在“发疯”!
01“垂死挣扎派”
•闹钟响第1遍:“再睡5分钟…”
•闹钟响第5遍:(猛然惊醒)“完了!要迟到了!”
•冲出宿舍时:头发像被雷劈过,袜子穿成鸳鸯款
•教室门口:和老师对视的0.01秒,脚趾已经抠出三室一厅
•内心OS:“毁灭吧,这学我是一天都上不下去了!”
02“躺平摆烂派”
•朋友圈文案:“周一=与‘恶魔课表’的亲密接触日”
•微信状态:“周一‘闭关修炼’,勿cue,除非是‘下课/外卖到了’的喜讯。”
•行动指南:能躺着绝不坐着,能摸鱼绝不干活
•内心OS:“地球爆炸吧,毁灭吧,赶紧的!让我和周一同归于尽!”
03“卷王附体派”
•周日深夜:疯狂预习周一的课程,顺便把下周的PPT也肝了(卷死自己,卷死同学)。
•清晨6点:图书馆占座,咖啡续命
•朋友圈:“新的一周,从卷死同学开始!”
•内心OS:“你们继续摆烂吧,等我卷成CEO再来嘲笑你们”
01生物钟“叛逆期”
周末熬夜追剧、组队打游戏,凌晨两三点还在刷短视频,生物钟早就从“北京时间”调成了“快乐时区”;
周一清晨被闹钟拽回现实时,大脑直接开启“离线模式”——“您呼叫的早八人已关机,请周二再尝试联系”。
02心理落差“过山车”
周末睡到大中午、外卖点到宿舍门口、想玩到几点就几点,活脱脱一个“自由人”;
一到周一,满课表、小组作业、社团例会突然“扎堆上线”,这种从“天堂”跌回“人间”的落差,比《甄嬛传》里的宫斗转折还让人措手不及,大脑直接“宕机”:“这剧情我没预习啊!”
03社交压力“暴击”
刚到教室就被小组长催“小组作业进度”,坐下没两分钟又收到社团通知“今晚开会”,课间还得应付老师“上次的作业怎么还没交”。
对社恐来说,周一简直是“噩梦连轴转”;就算是社牛,也得在“接任务”和“赶进度”间连轴转,活脱脱一个“校园版社畜”。
01周日“蓄能计划”
周末可以玩,但别玩到“昼夜颠倒”——周日晚上少刷1小时手机,提前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、要带的课本收拾好,定好两个间隔5分钟的闹钟,让身体和大脑提前“预热”,周一早上就不用慌慌张张“渡劫”。
02周一“目标拆解”
周一早上花5分钟列个“小清单”:早八课要记哪些重点、中午吃想吃的食堂窗口、下午没课要完成哪部分作业。把“满课的一天”拆成一个个小目标,完成一个划掉一个,成就感会慢慢抵消“周一焦虑”。
03社交”充电时刻“
课间和同桌吐槽两句“早八课好困”,中午约室友去吃心心念念的麻辣烫,晚上和朋友在校园里散散步——和熟悉的人聊聊天、吐吐槽,坏情绪会像被风吹走一样,周一的“苦味”也会淡很多。04给自己
04给自己“小甜头”
周一可以给自己准备个“小惊喜”:书包里塞一颗喜欢的糖,下课去买一杯热乎的奶茶,完成作业后看10分钟喜欢的短视频。就像小时候盼着“表现好有奖励”一样,给周一加点“甜”,你会发现:其实周一也没那么讨厌。
其实我们讨厌的从来不是周一,而是周一早上“没睡醒的自己”、“赶时间的狼狈”和“面对一堆任务的慌张”。
但就像早八课再难也会下课,周一再难也会过去——与其在被窝里“发疯”,不如给自己一点耐心,慢慢把周一过成“普通但舒服的一天”。
来源: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编辑:李维丽 初审:丁可 终审:田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