室友又一次借走了你的充电宝,直到断电你才发现它还在对方包里;
小组作业里,你明明有更清晰的思路,却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把话咽了回去;
就连周末想睡个懒觉,都因为同学一句“陪我去占座吧”而爬起来……
你有没有发现,自己好像越来越难说出“我不想”“我需要”?
其实,这可能不是你的错,而是陷入了心理学上的“拆屋效应”。
鲁迅在《无声的中国》里写过一段话:“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、折中的,譬如你说,这屋子太暗,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,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。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会来调和,愿意开天窗了。”
后来,心理学家把这种“先提出一个大要求,被拒绝后再提出小要求,对方更容易接受”的现象,称为“拆屋效应”。
简单来说,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难以接受的请求时,会因为“拒绝过一次”而产生心理补偿,更容易在接下来的小要求里妥协。
对大学生来说,“拆屋效应”的陷阱几乎无处不在:
• 有人先跟你借500块,你说没钱,对方立刻说“那借50总可以吧”,你不好意思再拒绝,哪怕这50是你接下来的饭钱;
• 社团部长先让你“今晚通宵赶活动方案”,你面露难色,对方马上说“那至少帮我整理30页资料吧”,你觉得“还好不是通宵”,却牺牲了本要复习的时间;
• 甚至在感情里,对方先提出“每天必须秒回消息”,被你反驳后说“那至少睡前道个晚安”,你觉得这很合理,却慢慢习惯了用“妥协”维持关系。
我们之所以容易掉进这个陷阱,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“建立社交关系”和“维护自我边界”的矛盾期。我们怕拒绝会破坏友谊,怕坚持自我会被贴上“不合群”的标签,于是在“对方已经退一步”的暗示下,下意识把自己的需求排在了后面。
其实,拒绝不是破坏关系的武器,盲目妥协才是。想要守住自己的需求,试试这三个办法:
1. 先问自己“我需要什么”
被提要求时,别急着回应,花3秒想清楚“这会占用我的时间/精力吗?”“我内心是愿意的吗?”。比如同学让你帮忙带饭,如果你接下来要赶论文,就直接说“我现在要写论文,怕来不及帮你带哦”——明确的理由会让拒绝更有力量。
2. 别被“退一步”绑架
当对方从“大要求”降到“小要求”时,告诉自己:这不是“优惠”,而是谈判。你可以说“这个小要求我也不太方便”,或者提出替代方案,比如“我没法帮你占座,但可以告诉你哪个时间段人少”。
3. 接受“拒绝会有代价”
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一次合理的拒绝离开你,而那些总用“拆屋效应”逼你妥协的人,本就没把你的需求放在心上。
最后想说,大学是学会“自我负责”的地方,既不用讨好别人,也不必苛责自己。偶尔拒绝,时常坚持,才能在关系里找到舒服的位置——毕竟,你的需求和别人的一样重要。
下次再有人想“拆你的屋”,记得笑着说:“我的屋顶,自己守护。”
来源: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编辑:李维丽 初审:丁可 终审:田飞